有一天,英國攝影師 Siân Davey 的兒子 Luke 在廚房裡慎重提議:「為什麼我們不在後花園種滿野花,讓好多好多蜜蜂來玩,然後邀我們在圍牆外認識的人進來給妳拍照呢?」時值凜冬,先不說所謂「花園」其實早已荒廢 10 年,更大的荒蕪近在眼前——Davey 杵在廚房桌旁,正奮力拖著深陷危機的家庭航出風暴。

但一場橫跨三個夏天的計畫,起源就是如此單純的小衝動。為培育出根植於愛的園地、歌頌人性的虔誠獻禮,母子倆迅速著手清理荒園,用心鑽研原生花卉、土壤與生物多樣性後,循著月亮週期,以生物動力農法播下特地搜羅而來的在地有機種子。

「我們在過程中沿途祈禱,邀授粉者與自然精靈共襄盛舉。」攝影以外,Davey 記錄這場修行的字裡行間也溢滿靈氣:「我和 Luke 熱切地跟彼此分享夢想、體悟和願景;我們召喚祖先,請祂們保佑這份願景更加堅定;我們勞動時,也從隔著圍牆邂逅的人身上採集故事,花園很快就變成能放心傾訴的告解室。」

不知不覺,生機嫣然恢復,而《The Garden》亦從中綻放。毛蕊花、香蜂草、野胡蘿蔔、巨型向日葵,還有無數的罌粟與矢車菊⋯⋯綠意間悄然起了動靜,Davey 又搭建棚架,供爬藤瓜類、長號瓜和甜豆攀爬。神奇的是,當萬紫千紅開遍,世間萬象紛紛聞香來到鏡頭前,有母女、祖父母、孤獨者、邊緣人、青少年,有新情侶熱戀也有人心碎,還有一些人背負著一輩子的羞愧。就像奇花異卉無關優劣,構成花園故事的眾生皆平等,並逐漸演化成喜悅、連結、渴望、性意識 (sexuality) 與反抗的象徵。花不僅是花,也儼然化為人心的隱喻。

「我就是花園。走進來的人也是花園。不分彼此,界線無間。」—— Siân Davey

走進花園的人人都得到一席之地,既映照出 Davey 的過去,也見證著歷經轉變的如今。2023 年,《The Garden》入圍百達攝影獎決選名單,又隨之巡展至更遠的地方,抵達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、日內瓦紅十字博物館、斯德哥爾摩攝影博物館、美國聖地牙哥攝影藝術館、慕尼黑現代美術館⋯⋯在餐桌上萌的芽,蔓延得無遠弗屆。

Siân Davey 於 1964 年生於英國,現居英國德文郡托特尼斯,大學主修美術和心理治療,曾以心理治療師的身分執業 15 年;2007 年受 Louise Bourgeois 回顧展啟發,開始將個人歷史轉化為創作實踐;2014 年接觸攝影後,陸續在普利茅斯大學取得攝影碩士、藝術碩士學位,並將身為母親、心理治療師的經驗融合起來,描繪自身與周遭的心理地景。

Davey 曾獲紐約阿諾紐曼攝影獎(肖像類新秀)、專門獎勵女性攝影師的巴黎維吉尼亞獎、英國皇家攝影學會胡德獎章、W.尤金.史密斯獎助金,並連續三年入選倫敦國家肖像畫廊的泰勒韋辛肖像展;個展與聯展足跡遍及歐美各地,作品廣獲倫敦的科學博物館、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,巴黎的法國國家視覺藝術中心、布里斯托的馬丁帕爾基金會等機構納入典藏。

Related item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