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林的魔法,是讓枯燥的育兒日常充滿冒險──專訪攝影師叮咚和自由編輯 zz

「選擇去柏林,一部分是因為有朋友跟我們講說,生了小孩後的柏林,很不一樣。」

繼《Tokyo Baby:東京走很慢》中新手爸媽帶著兩歲幼童的東京遠遊初體驗後,在攝影師叮咚和自由編輯 zz 帶著女兒小實來到歐洲的柏林。在新書《Berlin Baby:想在柏林生活的原因》(下稱《Berlin Baby》)中,以圖文並茂的方式紀錄了一個夏天,一家三口在柏林度過的家庭時光。美食、公園、湖畔、街頭漫遊,除了描繪小家庭的日常與冒險,也借鏡柏林人獨特的價值觀,提出另一種育兒生活的想像。

在帶著小實來到柏林之前,叮咚和 zz 也曾到訪過這個城市。與所有人一樣,認為柏林是一個從頭到腳都很酷、不太愛笑的地方。直到一家三口踏上那片土地才發現,原來,柏林人是會笑的。

店員會特別招呼帶著小孩的家庭,許多店家也會提供能讓孩子閱讀的書籍,當地的公園能同時滿足大人和小孩⋯⋯原來柏林是一個對兒童和家長都很友善的城市。

一家人都被柏林「照顧」了

然後,他們發現柏林不止會笑,還是個能讓無數個家庭以自己的形狀柔軟地伸展,慢慢地散步,讓孩子能以他想要的姿態長大的城市。

「在那裡生活一個多月,我想將在柏林感受到的各個層面都記錄下來。」zz 說,「從街道到餐廳,我們都感覺到被這座城市『照顧』了。但這個照顧也不是用身體親力親為的照顧,更像是接納,《Berlin Baby》這本書就是這個接納的過程。」

說「接納」,也許還有點抽象。更具體一點來說,柏林除了讓他們看到與台灣很不一樣的育兒環境和育兒觀,也能夠感受到他們這個家庭被這座城市尊重。 zz 以人行道作為比喻:「和台灣會走著走著消失的人行道相比,柏林的每一條路都寬闊到我會覺得,為什麼可以同時間這麼多事物並行在一條路上?有車子,電車,腳踏車,娃娃車和人。雖然地大是先天優勢,但他們的設計是有把『人』放進來的。」

這條一次能容納許多人的人行道和柏林路邊隨處可見的橘色垃圾桶,由此成為一抹鮮豔的橘色貫穿了《Berlin Baby》的內頁設計,流過這段叮咚、zz 與小實共度的柏林家庭時光,以及三人漫步在城市的自由探險滋味,成了身體的夏日記憶。

小孩在這裡可以自由地長大

在這裡,孩子是被允許坐在地板上的。

說來似乎難以想像,因為從小在台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長大,認為小孩坐在路旁一直是一件「危險」的事。地板太髒,車輛往來很危險⋯⋯連吃飯時間就是要坐定坐正,乖乖吃完飯後才能離開。

但柏林告訴叮咚和 zz 的,卻是另一種相反的可能性:「這裡完全尊重孩子的自主性。你可以坐在地上吃麵包,在人行道上畫畫,完全不會有人會跟你說這樣不好。」

在餐桌吃飯是大人的價值觀,小孩也有自己使用世界的方式。從柏林回到台灣後,他們也依然帶著當地的習慣,隨身備著能讓小實畫畫的道路蠟筆,以便不時之需,讓小實能夠用另一種方式與無聊共處──這趟旅程,也讓大人找到另一種照顧孩子的方式,就是自在,舒服,有時候沒有規則也沒關係。

用散步與冒險來理解一座城市

在《Berlin Baby》中隨處可見的綠意和公園,也是柏林成為一個健康寬闊的遊樂園的重要元素之一。

除了三人一起的行程外,叮咚常常帶著小實到處去冒險,從蛇公園到烏龜公園,從一座湖到另一座湖,一邊吃冰一邊玩耍的時光成了叮咚心中最鮮明的記憶,也是書中許多張照片的背後故事。

「很多照片都是我們兩個探險的時候拍的,那段時間我都帶著 16-35 mm 的廣角鏡頭,以便近距離的紀錄。」叮咚說。

如果公園是冒險的國度,那麼馬路和街頭就是這座城市的客廳,處處藏著等著他們發現的日常魔法。zz 喜歡散步,叮咚喜歡探索的過程,《Berlin Baby》也因此有意地將這兩者編排成一個舒服的城市散步地圖,由他們打破照片時序,也不以探店為目的去某個地方,而是用走路與冒險,讓身體認識一座城市,和它的紋理靠近,走成一部分的生活風景,然後愛上它。

說來說去,小實其實才是這趟旅行最重要的契機與出發點。

孩子改變了他們觀看世界的方式,讓大人找到在陳舊的生活中摸索出新滋味的可能性。常常聽到人說生了孩子就會成為限制,但 zz 和叮咚認為,有限制意味著有另一個出口正等著他們發現──而這次,透過孩子的眼光,他們發現了出口正朝著他們閃閃發光。

記憶中夏日城市的美術館與數不清的酸種麵包,難以忘懷的烏龜公園和能吹到微風的市區電車,跳蚤市場與書店,容納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,還有身邊正在長大的小實⋯⋯許多元素交織在一起,就是讓人想在柏林生活的原因。

《Berlin Baby:想在柏林生活的原因》+ Fotobuch

這個一家三口一起在柏林度過的夏天,他們以旅人、父母、童心未泯的城市探索者的身分,發現了這座城市裡處處藏著的日常魔法。公園是冒險的國度,大馬路就是這座城市的客廳──書中透過秝緁(zz)的文字與先生叮咚的攝影,記錄下這些讓人想在柏林生活的原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