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亡半世紀,他在攝影中重獲自由──捷克攝影大師 Josef Koudelka:被迫離開故鄉後,我才發現世界有多大。

那年,布拉格之春

蘇聯坦克駛入布拉格一年後的1969年,攝影師 Josef Koudelka 與捷克劇團造訪倫敦,在一個週日早晨他發現團員們都在瀏覽當日的泰晤士報,他湊近觀察,發現令人驚訝的訊息,報紙中正詳細報導著蘇聯入侵布拉格與其街頭抗議活動,而報導中的照片更是令人震驚,彷彿親臨現場。團員們將報導遞給Koudelka,討論著說:「聽說這些照片是一位不知名攝影師所拍攝的,而這位攝影師已經偷渡出國。」

定眼一看,照片上的署名攝影師是 P.P. (Prague Photographer)。Josef Koudelka 在四十年後曾自述:「我當時沒辦法告訴任何人,其實他手上拿的照片就是我拍的。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感覺。從那一刻起,我看清了一件事,我無法再回到捷克斯洛伐克,當然我也懼怕回去,因為我知道,如果他們(蘇聯)想知道這張照片是誰拍的,他們一定找得到。」

開啟近半世紀的流亡生活

在核發的簽證於 1970 年到期後,Koudelka 從此成為一名流亡在外的無國籍人士。雖然在 1987 年取得法國籍,但他長達 45 年選擇於歐洲浪跡天涯,沒有家,且從未在同一個地方待超過三個月。原本因政治流亡,沒想到後來對攝影的愛大過尋找一個「家」的渴望:「我最需要的就是自由移動,這樣我才能拍照。」

「我學會了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睡著的能力。」

從捷克到愛爾蘭,英國到西班牙⋯⋯ 45 年來他的足跡遍佈歐洲各處,並維持著最低的基本生存需求:「我不需要公寓。一個舒適的睡袋、幾件衣服、襪子、一雙鞋,就夠我生活一年。」極少的物質讓他得以不間斷地移動拍照,且多虧有馬格蘭通訊社的人脈與好友,也讓他有了可以幫助的人和能過夜的住宿。

拍攝即將消失的事物

近半世紀的流亡, Koudelka 拒絕任何商業委託,只為自己拍照。長期的失根狀態使他特別關注羅姆人(吉普賽人)、少數族群,以及任何即將消逝的事物。1988 年出版的《Exiles》即是流亡時的生活切片,街頭角落孤獨的身影構成冷冽的影像詩,背後隱藏著不可言喻的躁動危機,是攝影史最經典的作品之一。

在流亡中找到自由

流亡很苦,但 Koudelka 將其視為自由的一種形式。「身為一個流亡者,你被迫得從零開始重建人生。」 他說,「當我還在捷克斯洛伐克,雖然自由很有限,但我依舊擁有創作的空間,無需遠赴他鄉。一旦我決定離開家鄉,意味著我要在流亡中尋找秩序。其實更難辨認『自由』為何,但如此我才發現世界有多大。如果沒有行動的自由,我不可能拍到這些照片。」

Koudelka 的流亡之旅已成為二十世紀攝影史中,最偉大的一次。但他大部分的時間都相當低調,拒絕許多演講與採訪邀約,只專注攝影。「在我與他對話後,發現他對生命的堅定信念與攝影緊密相連,」作家 Melissa Harris 在 Koudelka 的傳記中如此描述:「攝影讓他得以證明『存在』不僅僅是一場夢。」

2018 年, Koudelka 迎來 80 歲大壽。從 2015 年開始定居法國的他,持續在巴黎與布拉格之間往返,以影像紀錄著人類的自由光芒、歷史遺跡和人文風景。他對世界的擁抱就如同他爸爸的期許:「當我 14 歲離開家鄉去布拉格唸書時,爸爸跟我說:『去吧,證明你的價值——這個世界將屬於你。』」

攝影史最經典的作品之一。最早出版於 1988 年,收錄了 Koudelka 自 1968 年起長期流亡的生活切片,以及流亡時充滿不確定性的生命狀態,展現出他對人性與漂泊靈魂的深入探索。本書於 2014 年重新發行了增訂版本,增加了十幅以往未收錄過的作品,全書由著名的法國出版人 Robert Delpire 引言,並收錄一篇短文,由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詩人 Czesław Miłosz 於1988年時所撰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