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大師不願公開的最高機密!?《馬格蘭印樣集》揭開知名作品背後,那些被淘汰的影像!

© Bruce Gilden
© Bruce Gilden

什麼是「印樣」(Contact Sheets)?

在數位時代到來前,或者說,在手機的「相簿」功能出現前,人們得跑到暗房,將整卷底片的所有影像,按原始尺寸全部印在相紙上形成小張縮圖,才能知道自己拍了些什麼——這就是所謂的「印樣」!

而對當時的攝影師來說,印樣更是不可或缺的素材。他們會在印樣上圈出佳作、為不好的照片打上叉叉,或要求暗房裁切、放大,充滿了決策與討論的痕跡。正因如此,印樣一直被視為攝影師的機密資料,從不輕易示人。

換句話說,印樣就像是我們每個人的手機相簿,記錄了這卷底片的大小事。但要你公開自己的手機相簿你肯定不敢,對吧?正因如此,馬格蘭通訊社親自出版的《馬格蘭印樣集(Magnum Contact Sheets)》才會如此轟動。

這本攝影集不只大膽揭開了旗下偉大攝影師與他們名作背後的印樣,更讓我們能親眼見證:那些傳奇作品究竟是萬中選一,還是真如傳說那樣,在一個快門間就捕捉到了「決定性瞬間」?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。

© 亨利·卡蒂埃-布列松 (Henri Cartier-Bresson)
© 亨利·卡蒂埃-布列松 (Henri Cartier-Bresson)

布列松討樣公開印樣?「決定性瞬間」的真相是⋯⋯

「印樣上充滿了混亂的痕跡,都是殘渣碎屑。」法國紀實攝影大師布列松如是說。「一場攝影展,或一本攝影集,就像是一頓豐盛的晚宴。我們總不會讓客人去參觀廚房的鍋碗瓢盆,或是探究廚餘桶裡的東西吧?」

布列松以「決定性瞬間」的理念聞名,他的攝影集更被視為是紀實攝影界的聖經,作品給人一種彷彿不假思索、一拍即中的神話色彩。然而,透過布列松的印樣,我們反倒能看到大師不為人知的另一面。

原來,大師也是在一個場景中反覆觀察、守株待兔,最後才精挑細選出最佳的一張發表;原來,一張經典之作的背後,更有無數未達標準的作品,無聲無息地消失。布列松的印樣揭示了「決定性瞬間」不僅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剎,也在於攝影師如何在那之後,做出必要的判斷與取捨。

© 菲利普·哈斯曼 (Philippe Halsman)
© 菲利普·哈斯曼 (Philippe Halsman)

人仰「貓」翻,一試再試!創造奇蹟的艱辛過程

如果布列松說自己的印樣充滿混亂的痕跡,那他或許是沒親眼見到,1948 年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,還有傳奇肖像攝影師菲利普·哈斯曼的拍攝現場有多瘋!

「來,準備喔——當我數到三,你們就潑水、丟貓;數到四,達利你就跳!」當時,哈斯曼帶著親自設計的 4x5 雙鏡頭相機、動員了四名助手與自己的妻子,透過鋼絲將椅子、畫架等懸掛在空中後,下達了這項指示。每拍完一張照片,他們都會立刻衝進暗房檢視成果。

「經歷了 6 小時與 28 次的拋擲後,我終於得到了令我滿意的成果。」他寫道,並將這幅曠世巨作發表了出來。而拜印樣的存在,我們何其有幸能看到這張奇蹟之照幕後的誕生過程,以及哈斯曼對每一幅失敗作的中肯批評。

「達利跳太慢了。」「秘書入鏡了。」「水擋住達利的臉了。」⋯⋯

© 勒內.布里 (René Burri)
© 勒內.布里 (René Burri)

人物肖像的表與裡——英雄是怎樣塑造的?

關於印樣,瑞士攝影大師勒內·布里曾說過他剛加入馬格蘭時的趣事:「布列松也會審視我們的印樣。他總把它們翻轉、顛倒過來看⋯⋯而且只要稍有偏差,他就會說那張照片不能用。」

勒內·布里的成名之作,當屬在 1963 年為革命家切·格瓦拉拍攝的這張照片。只見切·格瓦拉叼著雪茄,目光如炬地凝視遠方,不禁讓人感受到革命英雄那剛毅、堅韌又瀟灑不羈的形象。

然而在勒內·布里的印樣中,我們反而能看到切·格瓦拉平易近人的一面。他也是人,會露出疲態也會陷入沉思。在前後不到一秒的快門間,一張肖像傳遞出的感受能如此不同;而若換作是你,你會為切·格瓦拉選擇哪張照片?

「對我而言,真正重要的是保留下他那先知般的形象——一位願意走到最後、堅持信念到底的人。」勒內·布里說。

© 史都華·富蘭克林 (Stuart Franklin)
© 史都華·富蘭克林 (Stuart Franklin)

「坦克人」的印樣,誠實記錄下歷史真相

1989 年 6 月,天安門廣場上出現一名手提購物袋的男子,獨自站在了坦克車隊前。英國攝影師史都華·富蘭克林當時受《時代》雜誌委派,在北京飯店陽台上用相機記錄下這場驚心動魄的對峙。

多年後公開的印樣中,我們也不難發現其中有一處序列中斷,緊接著畫面的距離被陡然拉近。這完整呈現了攝影師當時的臨場決策——他認為自己需要更清楚地記錄「坦克人」的英勇舉動,毅然放棄眼前事件並跑去更換成長焦鏡頭,這才再度投入拍攝。

「嚴格來說,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印樣,而是一組依時間順序大致排列的照片,」史都華·富蘭克林說,「在這一系列影像中,我試圖為整起事件置入前後脈絡,還原它在空間與時間中的真實面貌。」

Magnum Contact Sheets

從諾曼第大登陸、巴黎五月風暴到台灣攝影師張乾琦的作品,446 張出自馬格蘭的影像、世人無比熟悉的 20 世紀震撼畫面,全都在厚達 524 頁《馬格蘭印樣集》 (Magnum Contact Sheets) 中回到印樣狀態,並由攝影師本人親述或由專家細細解構,寫就充滿臨場感的說明。

想要一窺 69 位攝影大師在幕後的創意手法和策略,以及他們揀選、編輯攝影作品的全過程嗎?那你絕對不能錯過這本在攝影界暢銷的熱門書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