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月暢銷榜 瀏覽全部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焦點藝術家
石内都
Miyako Ishiuchi
石內都 (1947~) 出生在日本群馬縣,雖然生於二戰結束後,但她並未因此與戰爭全然無涉,反而從小就懂得循既存的蛛絲馬跡逆推事件;當這項能力結合影像媒介,按快門遂成為間接地接收他人記憶的行為。大學時代參與社運倡議大學改革、抵抗美國勢力,亦抗議社會疏於支持女性,也未給予女性應得的肯定與地位;1976 年發起《百花繚亂》,集結十位年輕女性攝影師共同展出,而展覽的重要意義也一如其動機,果然時隔多年後才終於獲得關注,如今也已被視為日本女權運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幕。
28 歲時自大學退學,用母親婚前舊名「石內都」投入攝影,1979 年憑《APARTMENT》及展覽《Apaato》獲木村伊兵衛獎而嶄露頭角,同年也參與了紐約國際攝影中心聯展《Japan: A Self-Portrait》,從此成為世界各地的展覽常客。石內都的視野富含陰性特質,常聚焦在肉眼不可見之處,以橫須賀街頭隱晦的氣息與味道,連同身體、 閱讀更多...
精選書籍
Ukrainian Modernism
Dmytro Soloviov
「當 2022 年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全面進攻,除了造成大量傷亡,同時也是將烏克蘭的歷史、建築與文化置於險境。」
二十世紀初,全世界掀起了現代主義的浪潮,不只是西歐,烏克蘭境內也從此時開始出現了首波現代主義與建構主義建築,而這股風潮到了五〇年代後期隨著時代前進,逐漸演變成後現代主義。《Ukrainian Modernism》紀錄下這些經歷過許多時間,最終留下的建築風貌;是一本深入探索烏克蘭現代主義建築遺產的專書。揭示二十世紀初到二戰期間,烏克蘭是如何成為歐洲現代主義重要的一環,並成為當代重要的文化資產。
烏克蘭的城市如哈爾科夫、基輔、敖得薩⋯⋯皆可看見蘇聯時代留下的現代主義建築的繁盛樣貌。這些建築完美地融合了功能性、前衛美學和獨特的巧妙設計,然而,它們至今依然顯為人知。這可以歸向許多因素,包括蘇聯時代的污名、腐敗、疏於管理、肆無忌憚的開發商,以及戰爭威脅。
攝影師 Dmytro Solovi 查看更多...